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(32句)
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含义:心的本体原本没有善恶之分,意念产生时便有了善恶的差别,能分辨善恶的是良知,而通过行动践行善、去除恶就是格物。

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,阐述了心、意、知、行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。

示例:比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心的本体最初是平静无善恶倾向的,但此时产生“想要获取不正当利益”的意念,这就是“有善有恶意之动”,意识到这种想法不对就是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,而最终抵制住诱惑则是“为善去恶是格物”。

致良知。

含义:“致”有恢复、推致之意,“良知”是每个人内心本有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。

“致良知”就是要通过自我反省、实践等方式,恢复并扩充内心的良知,使其在生活中发挥指引作用。

示例:当看到有人陷入困境时,内心自然生出想要帮助的念头,这就是良知的显现。

而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,就是在“致良知”。

知行合一。

含义: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,真正的“知”必然会引发相应的“行”,“行”也是“知”的外在体现。

强调不能将认识与实践脱节,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,用认识指导实践。

示例: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道德观念(知),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、陪伴他们等实际行动(行)来体现,这就是知行合一。

心即理也。

天下又有心外之事,心外之理乎? 含义:心就是天理的所在,世间不存在独立于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。

意味着天理并非外在的抽象准则,而是内在于人的本心之中,人们只需向内心探寻,就能体悟到天理。

示例: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时,不必向外寻求复杂的标准,只需倾听内心的声音,内心觉得正确的,往往就是符合天理的。

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

含义:身体的主宰是心,心的活动产生意念,意念的本质是良知,而意念所指向的对象就是事物。

清晰地阐述了心、意、知、物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,构建了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体系。

示例:当看到一朵花时,心作为主宰产生了欣赏这朵花的意念,这个意念的本体是良知赋予的对美的感知,而这朵花就是意念所指向的“物”。

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。

含义:万事万物的道理都蕴含在我们的内心之中,无需向外部世界去苦苦追寻。

再次强调了心在认知世界和把握真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。

示例: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,不要一味依赖外界的教导,要尝试从自己的内心去思考、领悟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
故立志者,为学之心也;为学者,立志之事也。

含义:立志是做学问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出发点,而做学问则是实现志向的具体实践过程。

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
示例:如果一个人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,那么这个志向就会驱使他努力学习医学知识(为学);而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,也是在一步步朝着成为优秀医生的志向迈进。

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
含义: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,那么在世上就没有能够成功完成的事情。

突出了立志对于人生成就的极端重要性,强调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。

示例:许多人在事业上碌碌无为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志向,缺乏为之奋斗的方向和动力。

持志如心痛,一心在痛上,岂有工夫说闲话,管闲事。

含义:坚持志向要像心痛时一心只关注疼痛那样专注,全身心投入,这样就不会有精力去说无关紧要的话、做无关的事。

形象地比喻了专注于志向的状态。

示例:一位运动员立志要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,他就会全身心投入训练,拒绝各种娱乐活动和不必要的社交,一心只为实现目标努力。

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;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

含义:人必须在具体的事务中磨炼自己,才能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和稳定的心态,达到无论处于安静还是动荡的环境,内心都能保持安定从容的境界。

示例:一个职场新人只有经历各种工作任务的挑战和困难,才能逐渐成长,在面对工作压力和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,应对自如。

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

含义:要剿灭山里的贼寇相对容易,但要克服自己内心的私欲、杂念等不良因素却非常困难。

指出了战胜自我、克服内心弱点的艰巨性。

示例:戒烟的人都知道,戒掉生理上对烟草的依赖相对容易,但要克服心理上对吸烟的习惯和欲望却很难,这就是在“破心中贼”。

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

含义:一个人可贵的地方不在于从不犯错,而在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。

倡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错误,勇于自我反省和改进。

示例:在学习中,学生做错题目不可怕,重要的是能够分析错误原因,吸取教训,

1/3    1 2 3